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职业素养教育>>教育活动>>正文
透视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
2013-03-11 00:00  

考察公民的人文素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建立公民人文素质的测评体系同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本文依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2003―2006)“中国公民人文素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中的大学生部分数据,从全国31个省份共抽取78所高等院校216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大学生基础性、发展性和竞争性人文素质状况,解析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潜在优势和阻碍因素,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大学生基础性人文素质状况

心理期许道德和现实道德存在反差

问卷设计了两个“相同选项、不同提问”的题目考察大学生的道德意识状况,在10类道德品质或者关系中,当提问为:“你最看重人的哪3种品质或关系”,选择比例前五名的选项依次是“诚信”、“关爱”、“宽容”、“负责任”和“沟通”,选择比例依次为74.70%、65.40%、65.17%、49.49%、35.89%,前五名的选项均为积极道德意识;而当提问改为:“你觉得现在的人实际上哪3种品质或相互关系居多”,选择比例前五名的选项则依次为“相互利用”、“冷漠”、“不负责任”、“欺诈”、“关爱”,选择比例依次为62.49%、54.86%、43.52%、34.64%、29.19%,前五名的选项有4项是消极道德意识,见图1。通过对心理期许道德状况和自认现实道德状况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除了比较极端的道德关系,如“敌对”之外,大学生心理期许的道德品质或关系与实际生活中的道德品质或关系有极大的反差,大学生对优良的道德品质还是非常看重的,但是对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道德品质却作出了消极的评价。

图1:大学生心理期许道德状况于自认现实道德状况对比

虽然,大学生的道德期许与现实道德有很大的落差,这并不影响大学生保持良好的道德习惯,调查显示,大学生在爱护公共卫生上,选择“随手扔掉”的仅占3.5%;乘车时对老弱病残人士让座的态度上,自认会“主动让座”的达79.0%。

具有强烈爱国与民族意识、丰富的文史哲知识、健康的文化情趣,但人生的理想信念仍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

调查主要从爱国与民族意识、文史哲常识和文化与生活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调查显示,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民族自尊心,当问到“被误认是日本或者韩国人时”,高达92.0%的大学生认为会“声明是中国人”,只有2.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会“干脆回答是”,也只有5.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会保持“沉默”。在爱国观念上,大学生对于我国在某些方面落后于其他国家,表示“立志为国争光”的占55.7%,表示“对执政者或者民风不满”的占33.3%,而表示“无所谓”的占11.0%,可见,还是有大部分大学生能保持积极的爱国观念,但仍有不少大学生对我国某些方面落后的现状持消极的态度。

在大学生文化和生活价值观上,问卷通过多选题型考察大学生的文化生活趋向,大学生喜欢的十类文化排序分别是:传统经典文化、现代文化、古代文化、中国民间民族文化、通俗流行文化、异国文化、全球共同文化、宗教文化、前卫(超前)文化和后现代文化。大学生作为一个高知群体,在文化价值取向上展现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态势,大学生既热衷于现代文化,也保持对传统经典文化最浓厚的兴趣,只有小部分的大学生自认比较喜欢前卫文化和后现代文化。

图2:大学生喜欢的十类文化百分比排序图

理想信念观是文化和生活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国家多年培养教育的栋梁之才,理想是引领人生前进的重要航标,在树立人生理想问题上,选择“有理想,并为实现理想而努力”的大学生占65.8%,选择“有理想,但觉得要实现很困难”的占30.6%,而选择“无所谓理想,每天能过得去就行”的占3.7%,可见,大部分大学生还是有明确的理想抱负,但能有不少数的大学生对于如何实现理想抱有消极的态度。问卷还进而考察大学生的信念观,信念是激发一个人奋发进取、实现理想的重要支撑力量,自认“总是有信念支持”的大学生占40.4%,而自认“有时有信念支持”的大学生多达52.8%,大部分大学生在人生信念这个问题上还处于摇摆状态,既想努力向前,同时又有畏难情绪。

大学生发展性人文素质状况

法律意识强、法律知识丰富,并且是遵守和维护法律的先锋

在考察法律意识方面,问卷主要通过考察公民解决纠纷的途径来反映公民的法律意识,问卷设定了三种纠纷解决途径,即法律途径(“遵循法律和政策规定解决”)、行政途径(“找单位和领导帮助解决”)和武力途径(“通过恐吓、武力或其他施压方式解决”)三种,大学生在纠纷解决方面的选择情况分别为67.6%,28.9%,3.5%。应该说,只有极少部分大学生采取武力途径解决纠纷。在法律常识方面,大学生对法律性质的正确认识高达91.2%,在对我国已经颁布的部门法的了解上,选择“宪法”、“合同法”、“民事诉讼法”、“继承法”、“婚姻法”的分别为:96.7%、94.7%、93.7%、89.8%、95.1%,几乎都在90%以上。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大学生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和维护法律。

尚缺乏系统明确的科学观念,特别是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容乐观

在科学意识方面,大学生自认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选择“按他人意志办事”的仅占6.3%,选择“据自己兴趣办事”和“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占45.6%、48.1%。而对“科学发展观”,表示“明确知道”的占35.7%,表示“知道一些,不太明确”的占58.6%,而表示“不知道”的占5.6%。

在科学行为方面,大学生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考察的重点,大学生自认“很少遇到问题”的仅占22.7%,而认为“经常遇到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的原因”、“善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善于解决问题”四项的选择比例分别为:57.1%、43.4%、39.5%和37.2%。可以看出,大学生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到解决问题呈递减的过程。

大学生竞争性人文素质状况

重“内在之美”和“自然之美”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把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对于美的理解和追求是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的标志,为了考察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我们列举了十个考察对象,由大学生选择自认为是“很美”的三项,调查结果显示,各个选项选择百分比的高低排序为:“善良”(75.07%)、“智慧”(63.37%)、“真诚”(54.63%)、“和谐”(38.85%)、“漂亮”(22.99%)、“真理”(20.12%)、“财富”(10.73%)、“时尚”(8.51%)、“权力”(4.58%)、“怪诞”(1.16%),见图4。在大学生选择的三项自认为是很美的事物或者品质中,选择比例最高的就是善良、智慧和真诚,大学生经常被视为一种社会时尚潮流的“代言人”,而实际上,大学生在追求社会时尚潮流的同时,并没有因为时尚潮流冲淡其对内在品质的重视,大学生认为“内在之美”强于“外在之美”。

具有很强的环保意识,是环保行动的重要推动者

近些年来,国家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逐渐加强,大学生既是环境保护的积极响应者,同时也是环境保护的热情倡导者,很多大学的大学生都自发成立了环境保护学生社团。

大学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推动者,问卷专门调查了大学生的环保自愿行为,大学生自认自愿主动参加环境保护活动的比例为51.9%,自认如果有组织安排就参加的大学生比例为43.5%,而干脆认为“不愿参加”的比例仅为4.5%。

大学生人文素质潜力发展及其对策

通过上述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进行考察,大学生表现出了较强的人文素质发展潜力:

精神和观念潜力:对优秀道德品质有极其强烈的认同感,对恶劣的品行有明显的排斥;有很强的爱国观念和民族意识,以热爱自己的国家为荣,以国家的发展为己任;具有很强民主法制观念,大部分认同遵循法律的手段解决问题;虽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科学意识,但在社会科技发展大背景下,良好的科学意识业已形成并逐步完善;虽处时尚潮流前沿,但审美情趣并不庸俗化;积极关注环保问题。在这样的精神、观念指导下,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进一步发展有很大潜力。

知识潜力:在人文素质统计中,大学生是人文常识的“高知群体”。今天,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有很多的途径参与各种增长素质、增加知识的活动,在信息化的社会,大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也非常多样。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对于其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良好的知识储备可以帮助大学生明辨真假、善恶、丑美。丰富的人文知识对于培养良好的人文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丰富、加强意识的内容。

针对当代大学生一些人文素质薄弱环节,还应当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基础性人文素质教育与发展性、竞争性人文素质教育和谐发展 要注重“生活人文教育”,避免把人文素质教育摆到一个高高的“神坛”上。现在存在一个误区,学校往往通过设置文化修养课程,举办高层次文化活动等单一途径,以此激发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意识,相反地,对于“生活人文行为”却视而不见,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观念,大学生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日常生活等。

人文意识、人文知识和人文行为的和谐发展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的人文意识和人文行为在一些方面存在脱节,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促进人文意识和人文知识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并通过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展现出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使大学生言行合一、知行合一。

理想教育与国情教育的和谐统一 追求理想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理想信念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应当引导学生树立一种源自社会同时又超越社会的理想追求。高校除了对学生进行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之外,要积极进行国情教育,引导学生客观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进而把个人理想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与远大理想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使理想信念在现实生活中有牢固的根基。只有这样,在就业竞争和压力下,大学生才能面对现实中的种种难题,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最终成长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

(马抗美: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郑真江:中国政法大学团委副书记)

摘自:光明网

上一条:别让高技能与高素质成了“两张皮”
下一条:AMERICAN CULTURE QUIZ - Part 1
关闭窗口

职业素养教育

教研机构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文萃北街宁夏职业教育园区
邮编:750021  电话:0951-2135360  0951-2135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