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职业素养教育>>教育活动>>正文
奢侈风蔓延大学校园
2013-05-20 00:00  

《工人日报》(2012年12月14日 05版)本报记者 赵剑影

李法明 画

如今的大学生可以说是幸运的一代,物质的极大丰富让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和余地。然而,记者近日在北京市高校较为集中的一些校园走访时发现,大学生的奢侈品消费也是相当的惊人,相对于普通的运动名牌消费,大学里这些更高水准奢侈品消费更是令人咋舌。

据一项对大学生的消费调查显示,近八成工薪家庭中大学生月平均消费超过了一个成人的消费,越来越多地加重了家庭的负担。而且,一些学生的消费水平已远远超过其基本需求。

“为了融入圈子”,装点门面

走进一间屋子,好像走进了某家商店的护肤品专柜。在屋子的四张桌面上林林总总的摆满了各种护肤品。其中一张上整齐地摆了一套迪奥的护肤品,旁边还散乱堆积着一些其他奢侈品牌的香水和化妆品。然而,拥有这些东西的既不是明星也不是白领,而是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某重点大学二年级学生的宿舍。

12月11日,记者到该校采访,环顾了一下这间宿舍发现,这间仅有十几平米的宿舍里,住有四名同学,上床下桌的结构。在这些同学的书架上,除了摆放的《大学英语》等书籍说明她们的身份之外,生活用品和一些白领所用的无异。

狭小的宿舍一角里堆着七八个名牌背包。“这就是我一位舍友的东西。”带着记者走进这间宿舍的高筱筱告诉记者,在她们宿舍里每个人都有那么几件奢侈品。有的是家长给买的,有的是向父母要钱自己买的。当记者问及她们主要消费哪些奢侈品牌时,这位瘦小的小姑娘如数家珍一般,“现在学校里面好多人都有,如果没有就无法融入这个圈子。所以也不得不买一些来装点门面”,说这话的时候,小高显得有点难为情。

住在隔壁宿舍的小陈也证实了小高的说法,她家来自安徽农村,算不上富裕的家庭。但是为了买雅诗兰黛的护肤品,暑假里并没有回家,而是做起了兼职,赚了几千元。用这笔钱她终于如愿抱回了那套梦寐以求的护肤品。“买了这些东西好像我自己也高贵起来了吧,虽然是我辛苦挣来的,但是至少没有被孤立的感觉了。”小陈说,同学手里总是拿着最新款时尚的手机,走在时尚的尖端。一些女同学的化妆品更是堆积如山,其中不乏国际名牌。“她们谈论这些的时候,自己感觉好像傻子似的,后来我就开始补习了这些。”

欲望是填不满的沟壑。不仅女生如此,男生也是一样。如今的大学,男同学更是电子装备的比拼者,手机、平板电脑、单反相机等什么新就换什么。在校每位同学几乎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

冲动消费、攀比消费在校园很常见

记者走访了三所高校,随机采访了几名大学生,为了购买一件奢侈品情愿节衣缩食的为数并不少。还有一些学生反映,他们购买这些东西为了流行趋势占大多数。仅仅因为手机“过时了”,就又花几千元更换了新手机……冲动消费和攀比消费在校园里很常见。

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在校大学生有明显的品牌偏好和攀比、虚荣心理,对于“购买名牌的动机”,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其他同学有的,我也要拥有”。有超过一半的同学认为“购买名牌是体现和别人差距的手段,能获得心理优势”。

“大学的学习环境相对宽松。传统意义上,老师的表扬变少了,同学的赞扬或者是羡慕能让人获得一种满足感。”在北京一所商科院校担任辅导员的张老师说,“这种心理上的优越感也助长了很多学生在购买东西的时候盲目攀比,以物品的品牌、价格证明自己。”

除了消费奢侈品牌,更有一些同学购买几千元的健身卡。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航天桥的一家健身馆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的学生会员也越来越多了,很多人为了保持体形练习瑜伽、普拉提、跆拳道等健身项目。我们基础会员卡基本上都是在三千到四千元之间。”当记者问起这些消费是否针对大学生打折时,这名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的大学生的消费能力非常可观,一些比普通白领消费能力更强。所以我们也没有针对他们的打折。”

校园奢侈现象正在蔓延,像打开的潘多拉魔盒。“大学生追新求异,唯恐落后于潮流。在外上大学的学生接触范围有限,大多是同班或者是同宿舍的同学。狭小的接触范围导致这些学生产生一些盲目的攀比心理。不同家境的学生分在一个宿舍,时间长了,由于消费习惯的不同,也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刺激。”中国传媒大学中蓝公寓的一位宿舍管理员说,“我们就眼看着一个小女孩从刚开始很朴素,慢慢地变得追求名牌商品、奢侈品的一个变化过程。”事实上,这也正说明了对于学生本人来说,昂贵的商品价格背后是无法掩盖的内心空虚。

“赚钱为了孩子,挣钱就是要给他花”

现在的大学生多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相对更加富庶。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更是父母的“心头肉”。如今,年轻一代攀比名牌、购买奢侈品之风盛行,家长教育的缺失也占有相当大的因素。

“赚钱就是为了孩子,挣钱就是要给他花啊,不然为啥要辛苦挣钱呢?”家住西安的刘先生给记者初步计算了一下他儿子在北京求学一年的消费账单:学费6000元,住宿费1200元,生活费1500元,相机、手机以及其他电子产品1万多元,一年的花费超过3万元。“我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被人看不起,作为家长,我们能做的也就是尽量满足。”刘先生对孩子的消费表示理解。

和刘先生一样,目前,有这种思维逻辑的学生家长不在少数。王女士也持相同看法,她的儿子是就读于大学实行二加二教育,即在国内读两年,在国外读两年。“他出去花钱比在国内还多,但是很多留学生都这样。自己辛苦这么多年,还不就为了孩子不受苦么?”

高消费往往和跟风从众心理有关。看到别人有自己也要有,通过消费来弥补自己的心理落差。这种攀比已经影响到一些学子的学习情绪和家庭关系。

事实上,大学时代是养成理财习惯的关键时期,如果大学生平时能适度地紧缩支出,为自己建立一个良好的消费习惯,可以受益一生。“消费应量力而为,更应理性消费。学校、家庭和社会可通过心理咨询、沟通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以遏制部分学生的超前消费。”投资理财专家李灿建议,父母最好每两个月给孩子汇一次钱,并要求他养成每天记账的好习惯。如果家长以商量的态度,用鼓励和引导的方式教育孩子,让其学会如何合理支配自己的金钱,也会更容易改正他们尚未完善的消费价值观。

共青团北京市委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高消费问题的主因在于对独生子女的宠溺。大学生高消费现象反映出的是成人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学校、社会这两个大环境对孩子消费观的养成也很关键。家长、学校、社会形成合力,缺一不可。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如果对这种超前消费、奢侈消费的苗头不加以制止,就极易让这些未来的栋梁未出校门就埋下‘金钱至上’的观念,这对一个人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上一条:教育部就加强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答记者问
下一条:别让高技能与高素质成了“两张皮”
关闭窗口

职业素养教育

教研机构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文萃北街宁夏职业教育园区
邮编:750021  电话:0951-2135357